公元228年,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发动第一次北伐。令人费解的是,在出征前夕鼎冠配资,这位谨慎的统帅特意在边境留下一万精锐部队。这支劲旅并非用来对付魏国,而是防备着蜀汉名义上的盟友——东吴。
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,其困境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东吴的背信弃义。赤壁之战后,孙刘联盟曾有过蜜月期:孙权将妹妹许配给刘备,还将战略要地南郡借给蜀汉(这就是借荆州的由来)。但随着刘备夺取益州,双方关系急转直下。
建安二十年(215年),孙权派吕蒙突袭长沙、桂阳、零陵三郡。正当刘备准备反击时鼎冠配资,曹操攻占汉中的消息迫使蜀汉忍痛割让三郡。这次妥协埋下了更大祸根——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当关羽北伐威震华夏之际,孙权暗中与曹操结盟,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。守卫江陵的糜芳因私怨投降,导致关羽兵败身亡。
展开剩余60%章武元年(221年),悲愤交加的刘备不顾群臣劝阻,亲率五万精锐东征。夷陵之战中,陆逊火烧连营,几乎全歼蜀军。此战不仅使蜀汉元气大伤,更造成人才断层。讽刺的是,战后孙权立即向曹丕称臣,完美诠释了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
诸葛亮执政后,面对两难抉择:既要为关羽报仇,又要避免两线作战。最终他选择务实外交,派邓芝出使东吴重修盟好。在谈判中,邓芝直言不讳:天无二日,士无二王,暗示灭魏后吴蜀必有一战。这种塑料盟友关系体现在后续军事行动中——北伐时两国各自为战,诸葛亮更在永安常驻精兵防备东吴。
最具戏剧性的是景耀六年(263年)魏灭蜀之战。东吴名义上派兵援蜀,实则想趁火打劫。但诸葛亮生前部署的永安防线发挥奇效,罗宪率军死守白帝城六个月,让吴军寸步难行。
这段历史给后人深刻启示:国际关系中鼎冠配资,实力才是硬道理。诸葛亮留下的一万精兵,不仅防范了盟友的背叛,更守住了蜀汉最后的尊严。正如现代地缘政治所示,再亲密的盟友关系,也需要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后盾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